【IG】
由 自 己 而 自 由
『 I am free from myself 』

消解——修空——清净

本来不准备写什么了,因为找不到主题了。

但在静坐一会之后,发现一图一表,展示了身心一体的消解,忽然意识到了什么。

静坐,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,尤其当意识贯注其中时,身体会快速地变化。

那是一种改变,几乎每一天都会改变,更新的速度有点吓人了。

有时会感觉,已经远离了人世,进入了一种近乎寂灭的状态。

所以,如果没有精神,人是很容易崩溃的。

因为一切都不在自己的控制中,没有确定性,一切都是从未遇到过的。

搜索资料,也是很有限的,找不到太多的依据,只能自己体悟。

每走一步,都似乎是踏在虚无中,真的就是阿兰那行的意味。

这是写《高维主体》时的意识,但现在是身体上的,要比意识本身更真实。

同时,感官的真实,遇到了未知的情形,会更令人恐惧。

因为转念很难,但可以很快,但身体的改变,需要贯通,需要一个过程。

现在最大的感觉,就是消解,真的是一种自然脱落的过程。

以前的自己,很耽迷于铺满秋叶的林荫路,觉得很很美。

但真正到了身体层面,还是会感觉害怕,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消陨,或者萧杀的氛围。

秋风扫落叶,是已经掉的树叶,而从树上正在掉的树叶,会是什么感觉?

 

一图一表,在早期的感受中,已经意识到,当运用到一定的程度,是会消失的。

因为一图一表,本来就是一个参考系,即时是一面意识的镜子,也不过是比拟而已。

现在,一图一表真的消失了,基本上不用看一图一表,就可以自我意识自己的状态了。

因为一图一表,本来就来自于意识,是意识界的提纯,或者萃取而成。

现在,只不过是将一图一表,再次溶解在意识界中,回归其本来的存在本质。

这就象是临摹,可以画米字格,或者宫字格,但那不是字,只是参考线。

现在有一种体会,就是叶公好龙,虽然很喜欢龙,但真正龙来的时候,是另一回事了。

人有时寻求改变,但改变来临时,却又被吓到了。

所以,改变是很难的,不仅是开始难,过程难,而且面对结果时,同样难。

所以说,有时并不是改变不了,而是自己是否已经做好准备,要面对改变所带来的一切。

 

此时,一旦理解了身体的消解,就象是树叶,或者花和果实的脱落,就不那么忐忑了。

有时,人并不是恐惧什么,而是恐惧本身,对于人的伤害,会非常地大。

俗语说的好,人有时不是因为疾病死的,而是因为其带来的恐惧吓死的。

这样的说法,是不人道的,仅限于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分析。

谈论死亡,是一种难以启齿的事情,尤其面对一个将死的人,很不合时宜。

但其实,这样的观念,本身更不合时宜。

因为当一个人可以真正地面对死亡时,死亡的过程,才会成为一种自然的事情。

不然,对于死亡的恐惧,会让一个人生不如死,连最后的安详都没有。

生的灿烂,活的幸福,死的安详,是《意识之舞》中的一种生命的写照。

记得第一次接触《西藏度亡经》时,非常地震撼,死亡真的也是一种生命的亲历。

再后来,看到有人在做临终关怀的事情,真心觉得非常地温暖,非常地有人文情怀。

一些文化的忌讳,在某种意义上,是极其愚蠢的。

因为任何一种忌讳,其实都象是一个魔咒,阻碍着一个人的生命的探索。

这就象是生命中,始终有一个不可触碰的死区,想想是多么地可怕。

所以,童言无忌,人真的是应该象孩子一样,不要有那么多的禁忌。

但这并不是说,什么都要说,因为尊重别人,也是尊重自己。

所以,有时对于文化传统的尊崇,也有两面性。

回到自己,消解的同时,其实也是一种生长。

这就象是修行,当某一个区域,可以化空时,修空的能力也就提升了。

化空和修空,是有区别的,其中的关键,就在于是否真正地达到空的清净。

 

修空,需要一种经历,或者亲历,是实修。

化空,可以一种空杯心态,直接清空。

眼不见心不烦,是一种化空,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空。

化烦恼为菩提,是一种修空,是将杂染的部分消解,回归清净的空性种子状态。

只有到了空性种子的状态,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,才可以启现。

但需要经历罗汉四果,菩萨十地,才能真正到达,也就觉悟成佛了。

在某一些状态中,人是可以启现自己的佛性的,那一瞬间是成佛的。

但要随时启现自己的佛性,那就是需要修空,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,具有佛的觉悟。

对于人有意识而言,那一瞬间,或者一段时间的成佛,就是清净心。

无所住而无所不住,可能比较难,但有所住而有锁不住,相对是可以做到的。

修空,最大的难度,在于越是接近清净,越是难以清净。

这就象是一面镜子,越是干净,上面的尘埃,就越是让人烦恼。

这一点,和洁癖,或者强迫症的一致的,越到关键时刻,越是难以控制。

所以,不疯不魔不成佛,是有道理的。

正如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的那一刻之前,心魔是最强烈的。

这和炁功中的找病,翻病,祛病也是一致的。

其中的最难的,就是如何判断,是真的坏了,空了,还是假象?

如果是真的,是可以成住坏空,进行翻转的。

而假象,那是无法翻转的,还需要经历更深重苦难,才可以翻转。

当然,不论是什么,都只是一个过程,大不了继续受着,直到受够了,也就觉悟了。

以此而论,一切都是公平,都在于自己,在于自己的意识。

 

清净,是一种觉悟的状态,是一种回到本质的自己的状态。

在翻译《金刚经》的意识版本时,我翻译成了“自觉门”。

金刚能断,是指金刚可以断除一切的烦恼,就是要化烦恼为菩提。

但金刚本身,也会成为一种烦恼,所以需要反过来能断金刚,就是自觉门。

其中比喻,并不容易理解,因为金刚能断和能断金刚,并不是一个主体。

这有点类似于圣父、圣子、圣灵的三位一体状态,也就是佛说的三昧真火。

三昧真火,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。

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解释,本质上都是意识,所以是意识意识意识三重意识合一。

这在语法中,就是主谓宾都的意识,你我他都是意识,也就是万法唯识。

这么多的意识,基本的逻辑,即是意念相续,就是一念带万念。

所以,万念俱灰,就是一种清净的象,只不过有点凄惨的感觉。

意念相续,其实已经分出了意和念,即是意可以意识到念,可以意识意识了。

因为意是意识,念也是意识,还差一重意识,那就是自己。

自己即意识,意识即自己,就是要基于自我意识,将主体也确定为意识。

这样,意识意识意识三重意识才可能合一,才可能基于意识的本质虚无,回归清净。

但这显然是一个历练的过程,因为意识意识意识,纠缠在一起,绕来绕去,烦恼丛生。

所以,为什么叫三昧真火,就是烦恼到烦躁,就是从修炼到炼狱,才能浴火重生。

所以说,清净不是凭空而来的,是实修而来的。

 

消解——修空——清净,是一个过渡链条,是意识上,也会在身体上。

对于意识上的,或者意识界的,基本是清晰了,起码是逻辑上的贯通的。

但对于身体上的,或者现实界的,还只是一种推演,并未真正贯通。

所以,这些描述的一切,还不能作为确定性的参考系,只能作为参考资料。

而且,每一个人的自己,和每一个人的意识,具有不同的特质,还需要区别对待。

除非每一个人的意识,都到了虚无的本质,或者纯粹的意识中,才可以通用。

到了那时,其实也不用说什么,因为意在笔先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

评论

© 美廊 | Powered by LOFTER